本刊通讯

沈永丨“两会强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

       1_ba466bbe6e4646259b2c94603b5383f0.jpg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主席饱含深情的话语,深切道出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总书记的这段话也是指明了社会治理的核心目的,是为人民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增进民生福祉。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促进高质量发展开展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指导和科学指南。
       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只有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畅通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才能实现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为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夯实基础。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更是重大任务所在,也就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国家调整资源向乡村倾斜的大环境下,基层治理工作就更需夯实做稳。面对现实基层治理应该形成什么样的态势,如何完善基层治理,又有哪些关键点?

      我们知道,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基本的治理单元,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对于巩固国家治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乡村治理,需要深化自治。当前,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和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农村基层党组织则成为乡村治理的核心。但是一些村干部的素质、村委会的角色和乡村两级关系,还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困难和问题。

1,需要坚持党建引领,提高村干部素质。年龄老化、思想僵化、能力弱化,不能有效为村民提供服务,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者不可用。

2,明确村委会角色。不依法行使职权,擅自决定应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事项,变“执行者”为“决策者”。

3,理清乡村两级关系。村异化为一级行政组织,乡村两级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演变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乡镇政府将村委会看作下级机构发号施令,使村委会偏离了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属性 。

二、加强乡村治理,需要强化法治。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要坚持法治引领,以硬约束维护社会稳定。正所谓: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古往今来,法治在我国国家治理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从商鞅变法开启法治先河,到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简化税收,再到包拯秉公执法惩治权贵,无不彰显着我国历代管理者对法治的重视和运用,可以说我国历届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历程,就是一部探索依法治国的时间史,而如今,“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正是对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延伸和深化。唯有坚持以法治为引领的治理理念,才能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强化“三农”工作的客观要求看,我国农业农村已进入依法治理新阶段,法治在发展现代农业、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和保障农民权益方面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因此,加强乡村治理,需要强化法治。

当前,乡村治理机制中的法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1,要加强法律体系完善。新兴领域的立法空白,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亟待修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措施需要通过立法巩固完善。
2,要完善法律执行。受主客观因素制约,执法不严、违法不纠问题需加大从根本解决的力度。
3,要提高法治意识。一些干部还存在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

三、德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价值支撑。我国历史上十分注重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国外也很注重利用道德规范等,塑造国民共同价值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群众的总体道德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在某些领域、某些地方,也存在因道德建设相对滞后,带来的乡村道德失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农村的社会风气不正,黄赌毒、封建迷信、大操大办、奢侈攀比之风抬头。
2,有些农民不敬不孝,不赡养父母,不互助友爱。
3,深化普法工作。很多农民法治意识淡薄,在对社会公德,公序良俗失去敬畏之心,甚至出现群体性制假贩假等违法现象。如果说在法律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要求公民知法守法还是有实现的可能性,那么现在现代社会,如此繁杂多样,不断变化的法律要求公民一一知悉,这简直太难实现了,即使是法律专业的学生,也不可能知道所有的法律条文,所以我一直认为普法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性的非常重要性的任务。

四,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媒体勇担新时代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主流价值是社会共同的观念认同,主流媒体在弘扬主流价值、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方面责无旁贷、重任在肩。“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这指明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心和支点,也指明了传播主流价值的基本方式。持续不断的主题宣传报道,会潜移默化地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有思想才有力量,新闻舆论通过新闻事实传播正确思想观点,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才能正向影响人、引导人。

基层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必须不断完善基层治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基层治理效能才会高,人民幸福安康才有保障。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断巩固和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基层稳则社会安。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全民同心协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基础,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声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公开平台)

作者:沈永(系党校硕士研究生,北京政合法律主任,凤凰新闻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