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在我看来,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进一步来讲,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当今中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二者不可偏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依法治国,建法治强国,法治,是规则至上。规则是社会有序的保障,是法治的治理基础和重要依据,规则是什么?从广义上讲,规则可以包括自然规则(规律)和社会规则。“所谓‘规则’,是制度的内容。规则是一些基本的准则、标准、规定等,它通过权利、义务、责任,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意义而具有约束力”。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则一般都指称的是社会规则,即是一种规范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和人际间关系的准则、标准。它可以由国家权威部门颁行,也可以由社会自发形成。规则这一概念不只是在法学中,也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神学等学科中使用。广义上讲,规则思维的“规则”,根据使用场合和语境的不同,可以包括法律规则、政策规则、道德规则、宗教规则、政党规则、礼仪规则等各种规则。但是,作为法治思维内涵之一的规则思维,其所指的规则当然就是法律规则。
法律规则是法律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法律规则的存在和运作发挥着法律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作用。法律规则是厉行法治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对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调整和公民权益保障而言,规则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规则对于公民而言,使得行为规范、可预测,有规矩;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规则提供了权力合法性依据,划定了权力边界,促使权力行使守规矩,不任性。对于社会而言,规则是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推动社会治理能力大提升,要在科学管理上见"实效"。有序则安,无序则乱。孟子有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的就是事物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规矩来进行有序发展,否则将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城市与乡村基层治理各有色彩,城市 随着共享单车如一夜春风的吹来,解决了困扰民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带来了便利,但人们在享受共享经济的同时,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单车行业的无序竞争,单车管理的混乱造成的街头拥堵、出行难,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而这一切恰恰就是我们的城市治理缺少了管理,缺少了规矩,城市治理不仅包括对“硬件”的提升,还要实现“软件”的同步升级,不断创新完善治理机制。
近年来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国各地都举办不同行式的普法教育活动,有力促进了法律知识的普及,提升了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努力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人学法,人人懂法,人人守法,敬畏法律铭刻在心,就能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习总书记指出:“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大力培养法治人才,持续提高法治素养,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子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乃道德,道德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
古语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又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鬼谷子说:人性本恶,这也体现了道德,法律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重要性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道”指的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大自然的次序关系,这个很容易理解,春种秋收,这就是道;苹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冬日适藏就是道,白天太阳东升,晚上西落就是道,白天升太阳晚上月亮出来这也是道。孟子说: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那就要随顺大自然的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人做事,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爱儿女,这就叫德;儿女孝顺父母,也叫德;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德。德,是一种标准,是一种行为准则,是一个人的品行,是一种自律工具,又是一种无穷的力量,德与技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对于德的修为要从小学起,从家庭开始,良好的家风就是一个人厚德的沃土。从小学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开始,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不是用来绑架他人约束他人的。有德之人自有福报,无德之人天地谴责。人人敬畏道德,遵守法规,社会就一定更加和谐繁荣。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战略正在从“跟随型”“模仿型”战略,转变为“争先型”“夺标型”战略。从学历社会向技能型社会转变,以“德技兼修“为要求培养“德才兼备“人才,道德是什么?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执法要严,让法律长牙长爪。张居正说过:“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治社会,除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还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让法律长出牙齿、利爪,严格执法、严肃执法,用重典、出重拳,提高违法成本,起到震慑效果。当然,也要注意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彰显人性化,维护执法队伍形象。
以法促德,让法律惩恶扬善。“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社会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社会,还应在道德方面有所作为。“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对于高铁“霸座”“学校霸凌“这样的失德违法行为,法律如果给他们有空可钻法律的价值又从何体现呢?法治社会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法治是社会安全发展之基,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就要做到:
一,坚持依法决策,严守法定程序和权限,保障公众参与。
二,不断提高决策公信力和执行力。注重科学立法,找准立法切口,严守立法"红线”,制定接地气,有特色针管用的法律法规。
三,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司法,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健全完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和执法司法责任体系,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四,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从立法上体现和弘扬主流的道德观念,为惩治失德违法行为提供足够空间,让执法者有法律依据;更需要执法者深入理解法律文本背后的道德含义,严惩失德违法劣行,以法治保障道德,让道德滋养法治。
法治要勇于创新,打破老旧习惯、固有思维。创新模式与方法,要法治与德治同行,相互促进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让遵纪守法,敬畏道德,追求公平,正义成为每个人的自我习惯,团结一致共筑牢国家安全之基,促进社会更加稳定和谐,保障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高。
作者:沈永(系人力资源硕士,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