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文 | EN

当前位置:首页 > 依法治矿

2022年全国两会涉矿热点前瞻,除了智能矿山建设还有这些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周刊 发布时间:2022-10-12 字号:

今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而即将召开的二十大是中共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当前,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稳字当头,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沉着应对重大挑战,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加强统筹协调。
矿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面对诸多困境,地矿行业如何找准发力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稳”的作用,开启“进”的动能?在这样一个关键之年,在这样一个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两会,与会代表、委员将关注哪些涉及矿业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中国矿业报就可能被行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了梳理。
01、初级产品供应
初级产品是整个经济最为基础的部分,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明我国当前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将“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作为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的重要一环。
1d3b8e30465f6ea7b165e87f338b2ce8.jpg
从供给来看,目前,初级产品在全球分布并不均衡,供求关系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供给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部分能源和矿石供给相对集中于某些地区和少数国家。从需求来看,我国仍需要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初级产品,进口依存度已经比较高,有的还在上升,如石油、铁矿石、铜、金矿等,对外依存度都在70%甚至80%以上。且个别初级产品存在海外供给来源相对单一问题,在安全稳定供应方面存在一定压力和风险。
初级产品供应的重大缺口叠加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有可能演变成为“灰犀牛”事件。
如何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为经济肌体“固本培元”;如何坚持节约优先,切实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必将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也将是矿业行业今后乃至一段时期的首要的任务。
02、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也对我国矿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对国内而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一方面要优化产业结构,减少高耗能行业如建筑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尽可能地减少中间流转环节等。这使钢铁、矿山采选、有色与黑色金属冶炼与延压加工等能耗较高的制造业面临供给侧压力;另一方面要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而以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替代。但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自主供应能力不足,未来较长时间内,能源矿产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仍居主导地位。此外,由于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行业产量的控制及减少的同时,能源供应面临着基本面逐渐趋紧的局面,或将诱导价格上行风险。而在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已对部分有色金属带来需求贡献,并将在今后较长时间段内支撑铜、铝、镍、白银等商品价格。
受资源禀赋、工业化发展阶段及能源消费主体结构等因素影响,我国承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发达国家相比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如何处理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与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关系,将成为当前矿业行业乃至整个工业领域一个待解难题。
03、智能矿山建设
智慧矿山是无人、安全、高效、清洁矿山的代名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强智能化建设成为矿业发展的新趋势。矿山企业亟需通过矿山信息化、智慧化建设缓解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矿山的深度融合,将为包括煤矿在内的矿山智能化和智能绿色矿山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支撑赋能作用。
近些年,国家从顶层设计上开启网络强国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和行动,诸多政策导向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智慧矿山建设的发展进程。多地也积极响应并出台相关政策,各大产学研机构都加大了资金投入和研发力度推动智慧矿山建设。
feffdcb4c81e65497e964cf573bdc4a9.jpg
目前国内一些大型矿山已基本建设了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通信联络系统等多种系统,以及覆盖矿山主要生产环节的通信与传输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整体而言,我国矿山行业仍处于智能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智能化矿山建设在总体布局、标准制定、技术能力、产业政策、人才培养等方面严重滞后,且存在低水平建设、系统集成困难、数据深度应用几乎空白等问题。而从企业层面看,尤其大部分中小矿山企业完成智能矿山建设则面临着资金、技术、人员配置等诸多难题。如何进一步加大对智能化矿山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的步伐仍是业内重点关注的问题。
而智能化矿山建设问题又不仅仅是矿业行业问题,也涉及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何种政策措施鼓励扶持行业重点企业加大工业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研发力度,支持相关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重点攻关,大力培养工业机器人、创新应用、维修保养以及熟练应用相关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等也是其题中之义。
04、矿山生态修复
将矿山生态修复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而逐步认识到矿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同等重要、生态优于开发后所采取的措施或行动,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识。
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山生态修复受到了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下发,将矿山生态功能修复和后续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统筹考虑,明确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一批具有推广和借鉴作用的典型频频涌现。2021年2月,财政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组织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的通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成为共识。
矿山生态修复已然成了生态环境修复中的重中之重。
“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矿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如何将矿山生态修复与矿业绿色发展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实现持续的产业效益,实现矿山生态修复生命、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丰富和完善绿色矿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同频共振的实践典型和可复制经验,是绿色矿业发展的应有之意,也是行业持续努力奔赴的目标。

00f1566490122c2e420011155b5f124a.jpg05、矿产资源法修订
《矿产资源法》作为我国矿业的基本法,与一系列配套法规规章等共同构成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和健全有效的管理体制,为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促进矿业发展、有效保障资源供给,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矿产品供需方式转变、资源产业转型和体制机制调整的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强劲需求与矿产品供给趋于短缺、高质量发展与传统的矿产开发利用方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矿业法治建设明显滞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改革调整资源管理模式的同时对《矿产资源法》进行全面修订,成为资源产业领域的头等大事。
2021年,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有代表提出关于修改矿产资源法的议案。议案提出,现行矿产资源法内容整体滞后,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难以保障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和矿业权人权利。建议加快修改矿产资源法。据法治日报报道,目前,矿产资源法修改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由国务院牵头起草并提请审议。全国人大环资委与国务院有关部门沟通联系,积极推动矿产资源法修改进程。
加快修订《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理性务实地重构矿业法治体系,事关矿业发展的根本和长远,将指引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资源产业科学发展,也势必受到业界的重点关注。
06、高效服务乡村振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日前发布,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重大部署。《意见》提出,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等,这为地矿行业接续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明确指引和用武之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而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也必须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产业要发展,布局要先行。
那么,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全面融入,充分发挥地矿专业优势,主动服务,为政府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及防灾减灾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进一步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将是地矿行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创业主战场、发展新动能。期待今年两会能就地矿行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给出更科学合理的建议。
来源:中国矿业报记者刘晓慧

中国纪检监察周刊杂志社概况   |    关于廉政周刊网   |    联系我们   |    诚征英才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在线投稿    |    本刊声明
主办:中国新闻文化传播集团    版权所有:中国纪检监察周刊杂志社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国 际 刊 号:ISSN-2409-5745    中国新闻文化传播集团注册证号:2181552    本网新闻资质备案号:64195043-004-12-16-0
电子邮箱:2008sgw@sina.com    联系固定电话:010-56246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