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中国记协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标题为《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舆论监督?》的标题文章。
文章中,呼吁媒体要肩负起舆论监督的作用,并强调了舆论监督的重大社会意义。文章阐述了;坚定有力的舆论监督必不可缺,无论是监督改革落实,还是反馈政策实效,无论是规范权力运行,还是维护群众利益,新征程都在召唤媒体扛起舆论监督重任,履行舆论监督职责。
舆论监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意,是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
舆论监督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对于治国理政、定国安邦意义重大,主流媒体要切实担负起舆论监督之责,做好社会“瞭望者”,为伟大事业鼓与呼。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作为人民公仆,欢迎舆论监督,及时解决舆论反映的问题,是为官从政的基本功。舆论监督作为媒体拥有的独特舆论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下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迅疾,舆论影响力不断增强。依法开展舆论监督和人民监督工作,已成为维系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前行的重要环节。做为新媒体如何提高思想认识,提升专业知识与能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首先,新媒体需明晰自身的法律责任与义务,熟知并遵循诸如网络安全法信息传播相关法规等,保证监督行为处于法律范畴之内。在发布信息与实施监督时,要对信息的真实性、精准性负责,防止传播虚假、夸大或具有误导性的内容。就舆论监督而言,新媒体应坚守客观、公正、准确的准则。不盲目听信,对事件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探查与了解。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交叉验证,以保障所报道内容真实可信。同时,注重证据的搜集与留存,为监督给予有力支撑。新媒体要尊重被监督对象的合法权益。在监督进程中,不得侵犯个人隐私、名誉权以及肖像权等合法权利。遵循合法的程序与方式,规避恶意诽谤和人身攻击。针对涉及敏感问题与个人隐私的内容,需审慎处理,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模糊处理或者匿名化。
人民监督是民主法治的重要展现。新媒体为人民监督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应当鼓励广大民众踊跃参与监督,通过开设举报渠道、留言评论等形式,让民众能够便捷地表达自身的意见与看法。同时,新媒体要对民众的监督信息予以筛选和核实,确保其真实有效。新媒体还应当强化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及互动。传统媒体在新闻采编、调查报道等方面具备丰富经验与专业团队。通过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升舆论监督和人民监督的质量与成效。
在技术维度,新媒体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增强信息筛选和分析的能力。及时察觉热点问题和潜在风险,为监督工作指明更精准的方向和重点。
此外,新媒体从业者要持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加强培训与学习,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在工作中保持自律,坚守职业操守,不为利益所诱,确保监督工作的公正性与独立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与引导。构建完备的相关制度和机制,对违法违规的舆论监督行为严肃处置。同时,为新媒体开展合法监督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营造优良的监督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时期作出深刻论述:“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两大功能”“舆论监督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反对腐败的时候,特别要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
总之,新媒体在依法开展舆论监督和人民监督工作时,需充分施展自身优势,遵循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益,加强合作与创新,持续提升监督水平,为助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积极力量。
本文作者:沈永(调研部主任,民革中央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海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