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文 | EN

当前位置:首页 > 依法治国

沂河钩沉 | 抗日烽火中的沂蒙乡村剧团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周刊 发布时间:2020-04-14 字号:

在临沂客户端2020-04-14阅读次数:4155

     本刊临沂讯(记者陈军):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诲下,沂蒙山区的民众面对强虏纷纷成立农救会、妇救会、村自卫队等群众团体,义无反顾地拿起大刀长矛、鸟枪土炮,汇入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军事抗战如火如荼。同时,沂蒙山区的文化抗战亦搞得轰轰烈烈,建立乡村剧团,开展广泛的乡村文艺运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演出进行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对抗战的认识,动员他们走到抗战的队伍中,瓦解打击敌人,配合党的各项中心任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0年7月,山东省文化救亡协会总会在青驼寺成立。文协成立后,为了广泛地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各级文化团体在抗日根据地大力提倡和支持发展由农民自主组织的乡村剧团,引导他们编自己、写自己、演自己、唱自己,以激发和启迪乡村群众的抗战思想觉悟和积极性。1942年以前,乡村文艺活动只是在根据地的中心地区开展,逢年过节期间能活跃一下,而对那些常年生活在闭塞山乡的农民们来说,一年到头只能偶尔听上一两回小戏,传说中的世上有大戏,只能在梦中想见。至于话剧、歌剧、歌舞剧和各种曲艺舞蹈等更是闻所未闻。1943年后,山东抗日根据地各级抗日民主政府积极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在省文协及各区文协、剧团的帮助推动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到穷乡僻壤,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文艺活动才有组织、有计划地广泛开展起来。

当时,乡村剧团文艺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戏剧普及与大量组织农村剧团为重点。在这一工作开展得最活跃的鲁中区,沂南县是最活跃的两个县之一。当时全县有321个行政村,而农村剧团则发展到110个,约占全县村庄的三分之一。沂南农村剧团演员的构成,大多是农村中比较活跃的男女青年,以青年学生、教师为骨干。演出的戏剧种类很多,有话剧、歌剧、小调剧、秧歌剧、锣鼓快板剧、京剧、弦子戏、活报剧、杂耍剧等。最普遍的是秧歌舞,包括打花棍、打花鼓、跑旱船、木偶戏、抬赃官、踩高跷、老婆舞等形式。演出活动经常是在春节及各个纪念日举行,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在春节期间的娱乐性表演,也有为庆祝、欢送、欢迎、祝捷等活动举行的各种农村剧团的联合会演。1943年的元宵节,沂南县举行了第一次联合会演,三个区到了九个农村剧团、十多个村庄的杂耍,观众达4000多人,演出从上午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方才结束。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如何对民众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发动全民抗战是决定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沂蒙抗日根据地,地方党和政权组织创造性地开展了以乡村剧团文艺活动为抓手的抗战动员工作,抓住了要点,因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沂蒙乡村剧团的文艺活动,往往都是配合当时基层的各项工作来进行。在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变工互助开展大生产运动、反奸诉苦、动员参军、开展冬学运动、支持妇女解放等工作中,都能看到剧团所起到的良好的配合作用和表现出的热情。常山区横河村的某地主看了剧团演出的《减租》后,找到村干部说,你们不要再演这个戏了,我照减就是。很多村子在减租减息运动开始动员的时候,排演了京剧《谁养活谁》,群众看过戏后,争着找地主讲理。有的村在进行“查减”的时候演出《明减暗不减》,佃户们原来是不知道地主的明减暗不减,看过戏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被地主愚弄了。于是,纷纷积极地行动起来,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彻底地进行减租减息运动。

在开展大生产运动中,许多农村剧团都排演了根据莒南县的劳动模范郑信的事迹编写的剧本《郑信开荒》,以歌颂劳动光荣,推动大生产运动。为宣传妇女解放的道理,有的剧团排演了鲁西梆子《老婆婆的觉悟》、有的排演了《王大嫂翻身》。许多刻薄的婆婆看了以后对媳妇的态度就有了改变。在较为难做的动员解放区青年参军的工作中,乡村剧团的宣传鼓动工作更是功不可没。沭水县洙边村(今莒南县洙边镇)女青年梁怀玉打小就长得娇俏、聪慧、活泼,八路军在洙边村组织了青年妇女识字班,少年儿童庄户学校,以及秧歌队和农村剧团等,16岁的梁怀玉主演的反映夫妻生产的小戏《买驴》,在全区大汇演中,做戏好,身段美,轰动一时。梁怀玉当上了村识字班队长、团支部委员,她说唱的小戏《王宝山参军》远近闻名。当时,部队急需补充战斗力,在一次动员参军大会上,梁怀玉慷慨激昂地发言:“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同村青年刘玉明勇敢地第一个报名参军,梁怀玉履行了诺言。在梁怀玉、刘玉明的带动下,当年全县就有1488人参军入伍,有力地支援了抗战部队。

从社会动员的效果来看,沂蒙抗日根据地开展的文艺动员是非常成功的,它对取得抗战胜利、巩固民主政权和民众社会文化的进步都有着独到的作用。当时许多乡村业余剧团就建在日军和伪军据点的周围,村庄和据点只有一河之隔,如岸堤区兴旺庄村的剧团每次演出时,都会吸引一部分敌占区的群众偷偷渡过汶河来看戏,看完了戏再渡过河去。回去后,他们便长吁短叹地说:根据地就是好,咱们这里哪有这个福气。河东、河西两重天啊!

当时,沂蒙山区乡村社会尚处于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捆绑之下,封建迷信、保守顽固,肩负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抗战文艺在服务于抗日战争的同时,对封建思想也进行了有力的抨击。通过文艺宣传和冬学、识字班等进行破除迷信的教育后,情况大有改变,不少村子里的土地庙和其他的庙宇中的神像都被农民掀掉了,把庙宇变成了冬学、小学和民兵自卫团的值班室。许多村子还办有读报组、黑板报、街头识字牌等文化组织与活动形式,农村中的“庄户学”、“识字班”、抗日中学和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从旧时代的冷漠、无情、势力、奸诈,改变为团结、和谐、互助和有爱了,这种快速的、划时代的移风易俗,自然是革命翻身的结果,但抗日文艺生活的熏陶与鼓励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广阔 郑玉强

    (本刊驻临沂新闻采编中心采编)

中国纪检监察周刊杂志社概况   |    关于廉政周刊网   |    联系我们   |    诚征英才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在线投稿    |    本刊声明
主办:中国新闻文化传播集团    版权所有:中国纪检监察周刊杂志社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国 际 刊 号:ISSN-2409-5745    中国新闻文化传播集团注册证号:2181552    本网新闻资质备案号:64195043-004-12-16-0
电子邮箱:2008sgw@sina.com    联系固定电话:010-56246678